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4.78亿元增至25.08亿元,平均增速19.4%;
高新技术企业从133家激增至近500家,总量翻了两番;
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6.25亿元跃升至118亿元,年均增速48.7%。
……
“十四五”期间,鄂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,围绕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,在创新资源集聚、主体培育、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,用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图景,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01
主体培育梯次跃升
从“幼苗”到“森林”的集群成长
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精准施策,让每个梯队都能获得适配的成长养分。”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科长吴建新的话,道出了鄂州创新主体培育的核心逻辑。
五年来,鄂州构建起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科创新物种企业—科技领军企业”培育体系,推动创新主体从“单点突破”迈向“集群崛起”。
如今,鄂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超3倍,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00家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。
华工法利莱作为中国第一家、全球第二家全产业链激光智能装备提供商,是我市高端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。其依托科创平台对接高校资源,承担了多项激光领域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,创造了60余项国内行业“第一”,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荣誉。
梁子湖区梧桐湖园区精微视达公司从8人初创团队成长为全球唯一实现共聚焦显微内镜量产企业,产品进驻全国140余家三甲医院,运营总监谭梦旖坦言: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鄂州培育政策全程护航。”
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培育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53家、2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30余家,形成多层次创新主体矩阵。
02
成果转化破壁提速
“离岸飞地”架起创新桥梁
“研发在外地、转化在鄂州”的协同模式,正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地域壁垒。鄂州在武汉、北京布局离岸科创中心,构建“集中式+分布式”创新网络,让一线城市的科创资源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。2025年一季度,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,同比增长28%,彰显转化效能。
鄂州(武汉)离岸科创中心内,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已孵化80个科创项目,精微视达公司“共聚焦微探头影像仪”项目在此摘得省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桂冠;2025年2月揭牌的鄂州(北京)离岸科创中心,首批签约项目金额达92.5亿元,引入智能工业控制系统等前沿技术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湖北高碳光电公司与九峰山实验室合作研发的超分辨光刻胶,填补国内先进制程领域空白,拟获省科技进步奖;武汉拓材科技公司第四代超高纯半导体材料突破国外技术壁垒,斩获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;武汉团结点金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该中心转化“高光束质量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”项目,拟获得2025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“除了离岸中心,我们还有科创供应链平台可以完成供需对接,目前已有363项实验‘种子’通过该平台快速长成产业‘大树’。”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说。
03
生态优化厚植沃土
人才与资本的双向奔赴
鄂州创新活力迸发,源于“人才+资本+政策”的生态沃土。鄂州实施“梧桐项目”广纳贤才,设立年度1000万元联合基金,推出“专利贷”“人才贷”等金融产品,让创新要素高效聚合。
“从接洽博士到政策对接,政府提供全流程服务。”武汉特普生公司总经理吴超的感慨颇具代表性。依托“梧桐项目”,企业引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倪文军博士团队,其SAW温度传感器项目仅8个月就实现量产,填补国内空白。
目前,鄂州规上工业企业科研人员超8000人,较“十三五”末翻一番,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达23人。资本赋能同样给力:全省首只地市级AIC基金、百亿规模人工智能基金先后落地,知识价值信用贷、创新积分贷、科技人才贷累计放款近60亿元,惠及近千家科技企业。
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谋划的交汇点,鄂州已明确新的发展蓝图。未来将以科创支点建设为主线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力争到2030年建成全省协同创新示范地、成果转化承载区、科创生态样板间,实现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220家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等目标,在新征程上续写科技创新新辉煌。